【已解决】中国的航空工业目前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呢?

中航工业什么级别

中国的航空工业目前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呢?

      我国一线科研团队素质是要强于欧美的对新技术的应用也要更好

      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j20的电子化成都要比t50和f22都要好飞控系统的研发中国是在世界前列的也就是说和电子相关的技术中国还是不错的

      再举个例子运20的钛合金件的大尺寸合金打印技术不仅比老美做f22的时候大幅压缩了成本而且做出来各项指标都要好于老美

      所以一些无关基础科学研究的地方中国并没有落后相反有些可能比老美做的还好

      但是毕竟航空工业的特点就是木桶效应

      举个例子比如涡轮叶片散热结构需要特殊的合金材料这东西制作成本导致最后可能和同等重量黄金的价格是差不多的但就这样你没有研究过你就是做不出来

      再有燃烧室的燃油雾化装置也是需要特殊的结构和材料价格也适合同等重量黄金差不多

      没有这些材料你就是做不出来你也没脾气

      中国的基础科学太弱(因为有的项目投资了很可能很久以后才有用)不要说老美毛子就连英国法国这种技术停滞了一段时间的国家都比不了

      原因也很好理解没钱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所以近十年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资几乎是爆发式增长据我了解国家投资了三千亿研究资金仅仅是航空发动机相关的基础研究所以相关成果相信最近就可以看到

      另外

      气动与隐身设计方面

      因为从南盟回来的那架117(说起来117在现在也不是什么先进技术)中国的逆向研究做完了所以现在老美比不了但是和毛子应该差距不大了

      具体参见沈飞和成飞在珠海的秀

      大飞机方面

      运20已经说明问题了新技术的应用让中国在大飞机设计上差距已经不明显

      回来又说大飞机发动机比战斗机用涡扇发动机的差距还大

      木桶效应又出现了

      运20量发动机产会有问题

      --------------------------------------------------------------

      华丽丽的分割线后总结一下

      中国航空工业大体水平在高速发展除了发动机相关技术(这个是最重要的。。。被除掉了)

      中国的制造技术制造工艺水平气动设计水平差距已经由三十年五十年缩短到十年五年

      但是发动机相关技术差距还在三十年以上(记住这是最重要的,只要这个没赶上其他的可以说没意义好的发动机可以弥补其他的缺陷好的例子就是Su27vsF15)妈蛋说好的涡扇15哪里去了?J20等的快哭了好吗J31等的都不相信爱情了

在中航工业研究所工作是怎么的体验?

      写个长的回答吧,99年美军炸了我兔大使馆,大学热爱军备一发不可收拾,03/985计算机毕业,期间拿过学校程序设计大赛一等奖,计算机图形学成绩也nb,腾讯,华为,还有几个游戏公司可签,家里小县城日子还凑活。妈逼的脑子抽筋老秦人的二劲上头,觉得美帝太不像话得治,义无反顾的入了中航的坑,十几年过去了,干了不少事,流泪流汗头发花白,昨天一个人看战狼2,看到最后哭的一塌糊涂。。。。老子对的起国家啊。目前职位是某个方向的技术主管,钱就别想了,一年20多,够养家糊口,但是当初班里的在华为腾讯的看我就是个瓜怂。研究所目前被左盟主已经折腾的够呛,搞技术的已经不像前些年有话语权个上升空间了,现在的想法是等着研究所改制把事业编改成社保就撤,这些年亏欠家人太多。得还。

在中航工业研究所工作是怎么的体验?

      吃不饱,饿不死

      没什么卵创造乐趣

      设计体制相当落后,扯皮的事太多,重复性低智商劳动太多,返工炒回锅饭太多

      核心:无加班工资的大量加班蓝色的工装职称形式主义的各种党政工团活动

中国的航空工业目前到底是一个什么水平呢?

      航空工业的系统性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比如中航工业下面一大堆八竿子打不着的看起来完全跟航空没有任何关系的公司。再比如任何一架飞机研制的时候承研单位中总会带着中科院、中电、中船、航天等一大堆航空以外的单位。这还仅仅是子系统/分系统一级配套单位,还不算上二级配套、三级配套以及各种外协外包等待。也许你家附近的金属锻造厂就在做航空零件,也许你常去的电子器件市场就有家铺子给人做航标器件的老练筛选。

      不是什么东西都能装到飞机上的。上天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在地面能正常工作的设备,在高低温高低压振动冲击淋雨盐雾等各种环境下普遍是不能正常工作的,具体的可以参加各类航标军标要求。所以我们日常能看见的,真的只是航空工业投影在一般工业上非常非常窄的一截影子。

      航空毕竟是一种反抗自然力量的工业,所以各种严苛的环境,刁钻的要求,没有一个不在考验设计制造能力的极限,比如发动机叶盘复杂型面加工,高温高压的环境,还有特殊的曲面要求,还有夸张的强度要求和寿命要求。这只是航空工业中一个相当末端的例子,因为达到这样的设计制造能力也是需要相当的设计制造能力的,各种微米级纳米级的精密加工技术,这些都对基础工业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从炼钢开始。

      ----------------------------------

      补充一点

      航空器研制最核心的还是两样,一,怎样让它飞起来;二,怎样把它造出来。前者是空气动力学,后者是机械加工能力。加工能力暂且不表,据我所知,很多精密制造特种加工技术在国内还是小作坊级别实验室搞搞的程度,批产能力怎样尚不得知,质量保证能力,我先呵呵下,多少算半个搞GJB9001B的,反正没那么乐观。空气动力学研究是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投入的,这些年搞计算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文章发了那么多,有用的成果几何?在我们这些搞过实验的看来,跟玩文字游戏有什么区别。说实话,真心不敢跟nasa的风洞群比实验成果,既缺乏积累,又缺乏耐性。所以国家不再投入几百个亿和几十年时间(毛估估的数据,肯定不能作数),想在航空工业有所建树,难。

      暂时想到这么多,后面想到再说。

      以上不是唱衰,而是现实,是理智的看清这条路有多么崎岖,是为了能鼓起勇气,把自己这一生奉献给共和国的蓝天。

发表评论